冰风暴就是最大的隐喻。李安选角很有眼光,后来那些小演员都成角了,蜘蛛大侠,魔戒使者,蝙蝠侠女友,大象抢手....
李安本领着实了得,一个台湾人还原美国七十年代居然如此到位。
老片重温。李安最被低估的一部影片。悲凉的讽刺,准确地抓住了美国70年代过于追求自由解放而导致的自我迷恋,从而自私,欺骗,逃避,交流障碍等问题,结尾天灾人祸合二为一。李安的电影在于细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影片里的细枝末节你就能逐一体会。一大堆舞台剧演员和年轻演员的表演令人惊叹。
上课放的。除了《断背山》,我对李安其他作品都不感冒。
有点类似《一一》的感觉。片头的风笛很好听。wendy骑自行车在暮秋的坡道上自在滑行,红色的披风特别明艳动人。她的妈妈忍不住问身边的人,你有多久没骑自行车了。落满一地的黄叶上接吻。当ben不停地跟他的情妇抱怨生活时,对方说,我不想听,我已经有老公了,不需要第二个。可是反过身来却教训起小孩身
冰冷的审视,一步步走向不归途,没人喊停,没人知道归途在何处。那些残存的温暖,在这个隆冬显得格外凄清。这些伤痛会伴随他们一生。
李安总体属温和保守派,倡导理性开明,反对极端思维。抓住这点你就很容易理解本片的故事脉络:凯文克莱恩外遇出轨,并非只是贪恋肉欲,部分源于妻子的宗教信仰刻板严肃(由此压抑人性而逆反出强制性偷盗。女儿遗传此病外更拐向政治狂热),但他寻找新情感归宿的努力(选钥匙一幕突然爆发)在外遇对象韦弗那里碰了钉子,因为对方处在反向极端,只是玩玩不想沟通。相较于已然暗潮涌动的凯文一家,韦弗她家的危机更为严重,父亲长期外出工作,母亲在家怠教失职,最终导致儿子伍德的雪夜悲剧!相反马奎尔在意外与主观共力下克制安渡,其父未因自己的困扰而荒废教责。叙事途中李安特别构设了枯池水床尼克松面具等反差荒诞景物元素暗示涉事角色间的情感疏离或难如所愿。真正如愿哪怕十四岁少女初夜也要回归床上!PS蜘蛛侠魔戒中分很清的马奎尔伍德吊诡脸盲?
查建英说:知识分子最爱换妻游戏~李安可以回答一下~
李安的镜头很细腻,经得起推敲,挺完整地还原了美国70年代的社会风貌。
“我对家庭的改变和解体一直很有兴趣,从《推手》到《冰风暴》,五部电影都是家庭剧。我觉得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有一个共通的现象是,人一方面想往外跑、想要自由,但家庭的人伦关系却把你紧紧锁住,人在外面好像比在家里快乐;另一方面,人是群居动物,很需要家庭的温暖、亲密关系和安全感。狭义地说,我觉得家庭关系是两股力量在拔河,一个是凝聚、保守的力量,另一个就是解脱的力量。《冰风暴》面对的是这个关键年代,整个社会的家庭价值正在瓦解,人们以为新时代已经来临,可以从过去解放出来,但结果呢?其实那股保守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的一部分。”——《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当性解放如风暴般横行肆虐,所有的人都在放纵淫乱,只有小蜘蛛侠赶上了回家的末班车,而小魔戒使者的变故更让这场游戏冷至冰点。一年后《美国丽人》沿此继续往前走了一步,三年后杨德昌拍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一一》。
李安拍这种家庭伦理片还真的特有哲理,隐晦的东西很多,不同的会体会到不同的东西,李安可能是个有心灵洁癖的人。
据说是安叔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也不知道他是在哪部电影之前说的这句话)。在我看来,这似乎算不上一部很"李安式"的电影,电影里处处透露出的那种严肃,乃至近乎严酷的审视感,让电影如同IceStorm一样冰冷。天知道他们下一次还会不会一起去接保罗,或许下一场IceStorm更为猛烈。
这片儿太政治,中产阶级家庭作为美国的提喻(以水门事件为联系点)。情节剧的某些处理上可以直接追到尼古拉斯·雷伊或者道格拉斯·西尔克。虽然是李安一贯的高水准优等生电影(比如大段冻雨时的夜景,那纯属炫耀啊亲),但是看得出拍这片儿时,李安心里没有爱。
看完后大概可以理解李安最喜欢自己这部作品的理由。生活变成脱缰野马的一刻,也可以被称作重生的开始。极端的冷静往往使我们滑向危险境地而不自知。
单从电影来看,虽然有点闷,气氛还是营造得不错的,有冬日冷风呼啸而过的寂寥感。从改编的角度来说,完全就没有体现原著的主旨啊,硬生生地造了个大团圆结局。主角也比原著帅、和善得多。原著的意思大抵是,一群中产阶级被生活磨灭了激情最终在冷漠、缺少爱中分崩离析了,电影里就缺了点现实的残酷。
生活一片糟活着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谁和我讲这是灾难片的,家庭伦理片阿魂淡!(大概只是我记错)还这么大胆的换妻PLAY,结果又被李导拍的好文艺好苦闷,这样的片喜欢不起来阿~
对于这部电影我知道很好。。。但就是不太喜欢,安叔把它弄的太冷了,这帮人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同类题材也许更喜欢迈克李。。。
喜欢这种设定,极端天气的包围下,家人们各自心怀叵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