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最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像是奇迹。”
现实主义的风格带着纪录片的味道,和基调多变的《血》形成鲜明对比。但共同的是精心构筑的镜头如画如音乐。人物间几乎鲜有对视,一旦视线相交,并暗示恋爱关系的成立。对独裁政治批判的出发点也不同于处女作《血》。
勉强两分。女主很美啊,摄影也强了很多,在我看过的四部科斯塔里,这是唯一看起来还像是电影的东西。但是这还是科斯塔的套路,难看的要死,他有种平静的歇斯底里,死硬的穷困美学,剧本写得也很文青,那种没有道理的文青
最温柔的PedroCosta,拥有把暗沉火山岩都谱写成流动诗章的神奇魔力。徘徊此间的少女Medeiros,惘然或因放逐的伤离,是后殖民时代不可避免的凄戾,但心无所挂,就仿如《庇护天空下》情陷撒哈拉的女作家,在无限的漫长等待中寻觅另一个故乡的足迹。就算漂泊20年,热情逐渐褪去,这束鲜花和爱也依然存在,“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最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像是奇迹。”(9.3/10)
所经营的美自有一番味道,情节小于她的情绪,玛莲娜,尝试爱在无所事事般的曲折中。
里斯本黑人劳工里昂在工地跳楼企图自杀,在医院昏迷两月后被年轻美丽护士玛丽安护送回到非洲故乡,在滞留期间她与当地人产生联系,并逐渐知晓这片原始大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以极简抽象隐喻象征的形式关涉葡萄牙对非洲的殖民统治、葡萄牙国内专制以及非洲国家穷苦现状。
娘亲唉,这电影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啊,连篇影评都搜不到,囧~但是真的好美啊~
颜色、色调、色调对比、整体色调。连续看了佩德罗-科斯塔的4部片,这是第4部。
真是每一个字都认识,整个电影没看懂的感觉,81/2、石榴的颜色都能明明白白,这个,真是无能为力了
葡萄牙语无英字听的我云里雾里。有必要有中字后再补一遍。
8。佛得角的玛利亚,把迷人的红色连衣裙送人了
后殖民时期框架下有关归乡和放逐的思考,配合精心考量的打光设计。充满热度的火山岛弥漫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死亡力量,至于玛丽安娜的漫长等待到底出于什么目的?也许从殖民与被殖民以及黑人男子和白人女子的对立面中看,冥冥之中早有不可逃脱的定数。
这是一部极想打负分的片子,整个下来不知道干什么,尽管中文字幕能看懂。请有懂得人讲,这个傻女孩怎么就跑到非洲了,换洗衣物都不带,是葡萄牙的孤儿吗?更不可思议的是,连短评也是云山雾罩。两个小时,每个情节,人物都是孤零零的,没有穿起来,不知道之间关系,经常莫名其妙
扑面而来的神秘感和少女美,killme了
没看懂片子讲的是什么,只记得女主实在太美了。
【B】正如火山,平静的,冷漠的,装置的,内敛的,同时是热烈的,却几乎从未爆发,落入俗世。可惜越往后越抽离、越不可感知这种情绪。
佩德罗·科斯塔很有自己的一套。
be3mz3ky英字
我和发财为了在资料馆看这部片,狼吞虎咽吃了披萨,一路狂跑生怕错过开头,最后提前三分钟到了。但是这部片子硬是让我看睡着了!发财跟我说,啥也没看明白。而发财一向是闷片爱好者啊。所以我跟发财说这个导演的片子我以后是绝对不看了。不过佛得角这么小竟然是一个国家,我之前倒真不知道。片中的女主有点像发财妈妈年轻的时候。发财妈妈的表姐当年从佛得角偷渡来法国投奔发财外公一家(70年代,她的原生家庭很可怕,父亲酗酒暴力母亲软弱服从),一辈子未婚未育,现在依然把发财外公看成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照顾。发财跟我讲到这部分的家族历史让我听了很是感动。
殖民历史下不可调和的主客角色,在片中处处有所暗示:火山下的黑土,女主身上的红裙;昏迷在床的劳工,悠闲穿过镜头的猪羊。新世纪前的Costa第一部彩色片,沐浴着敞亮的自然光,依赖局外人视角,已经显露沉思电影所特有的野心和才华。那欧洲老女人可能就是女主的未来,选择gonative,却无法完全融入他乡,而进退维谷的本地人,似乎并没有时间精力去纠结她们是否值得信任。熔岩做的家,有流动的希望,也必将烧灼和溃塌。reprise(201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