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长之所以能在国际上不言自明地必然代言当代中国十余年,与其敏锐嗅觉与自觉担当关联,而“贩卖”一说简直就是懦弱奴役的劣根残余。缘起当代最为轰动的国家政治串联大事件之一—山西官场大地震,选取期间关联的晋商个体命运,由此延展出的前世今生未来,寻回其丢失已久的时间感伤(不再是对平庸的沉郁)
梁子说他的告别在迪厅已经说过了,父亲无言甚至连告别都没有,所以涛执意陪着儿子颠簸半个山河,只为告别时别那么匆忙。终究在儿子的记忆里她成了故人,隔空呼唤恍如前世。父子的沟通不畅如同时光的讽刺,绵长的岁月跨度总是让人不胜唏嘘。次第登场的人物在交错光影里道声珍重,牵挂是爱最痛苦的部分。
贾樟柯就是中国社会的剪报手,每隔两、三年就跑去欧洲读一下自己拼贴的新字报。曾经植根于个体经验的现实主义,已经蜕变成今天读着报纸看着新闻居高临下对现实的想象。一种泛滥乡愁和情怀,搪塞了在社会观察上的平庸和无力,只剩下影像语言上一而再三小花样在苟延残喘挣扎。
看前排为了“贾拍电影是否只为迎合国外评委而专门揭露中国黑暗面”要打起来了,其实我觉得完全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为何要管这部电影有没有得奖,得的是哪里的奖,评委为什么会给它奖?就不能单纯地将目光放到电影本身上?电影情节是否打动你、表演是否引人入胜、看完后是否能令你思考,这才是重点。
贾樟柯这一部蛮意外的,虽然仍有很多让解读者兴奋的元素(画幅、汾阳、过去现在未来、抗刀的人),但是,他包裹的却又始终是个无聊的情节剧(尤其第一部分)。思乡以及对时间的怀念。赵涛结尾《母亲》式的舞蹈也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整体没什么能让人记住的瞬间,或是亮点。。
你知道最妙的一部分在于,当你从电影院走出来,你的眼睛变成了他的,他在牵着你走带着你听,一脚踏进去的奔流的河,好在你并非无知无觉。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时间摧毁,牵挂是爱最疼的部分”三段式和变画幅的形式有些疲劳厌倦,好在情感的核心还在。故土、爱人、时间长河,跨越26年的聚散,回去很容易,回去很难。“车慢一点,陪伴的时间就更长一些”ps:两首插曲都很赞,“GoWest”开头结尾一出来能泪奔,叶倩文的“珍重”则更悠长
两次放映中断重来都阻挡不了歪果仁流泪跪拜,问了几个外国朋友皆称神作,国内同行却疑其谄媚逢迎。三种画幅三个年代,意象符号直白复现,形式足够让影评人亢奋几天;弱化社会批判,理顺叙事逻辑,对故人故土的怅惋,内容也轻松勾起共鸣。差40岁的婆孙床戏闪瞎国内记者,大概赵涛也是出口欧洲专供吧。
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我们都在变老。有人喜欢1>2>3,我却喜欢倒着来。这才是电影。中国的社会现实很难被预言,所以我喜欢预言,章明预言的2014年,贾樟柯预言的2025年,杨德昌的预言,二十年后还在大陆呈现。
沉睡的小河从大学冰封到晋生炸响第一炮,很快变成了一条无人能阻挡的大江。在澳大利亚的海边,江的奔流都已是那么微不足道,源源不断的浪潮无时无刻不在袭来。当我们被潮流甩在了后头,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开始缅怀那些被自己抛在身后,如此时此刻的自己这般无奈的故人。
用三种画幅三个时间点、一个女人二十几年的人生,说的还是归乡的主题,把“从老家来到城市”的人带到了异国,这的确是新世纪、未来多年很多中国家庭、海外成长的年轻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仍有很多熟悉的东西如粤语老歌,超现实符号等,一些段落有不同程度的别扭,但于我总体OK。演员演技需推敲
人故河山在,山河故人哀。一切生老病死爱,都落满时间的灰。
三个画幅三个时代,山河犹在,故人何归?你的心啊,飘荡何处去啦。
董子健演母子恋还蛮带感的,重度妈宝气质竟也能找到属于他的一片天
一半拾捡城市变迁,一半采摘乡村思想,一代人的烙印几代人的纽系,情怀满分。
作为一名山西人,片里第一段的一景一木都像是发生在家门口一样,方言写实的对白,简单不做作的表演,和导演想表现的个人思想都让人感慨万千,内心好复杂,眼眶湿润~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最终还是会分开的。最后涛跳舞那段,让我更加珍惜记忆。记忆不会改变,人会。这会是我今年最爱的一部电影吧。
其实这是一部科幻片,毕竟都演到2025年了。。。
我居然被第三段打动了。。孤独的山西人/资本家/新移民坐拥枪支豪宅没有敌人。孤独的富二代/新移民/厌学少年不愿想起母亲只想要自由。孤独的女人/母亲/大妈在雪中翩翩起舞,回忆青春,时间穿梭,涛声如雷。
“GoWest”确实很洗脑,但叶倩文的“珍重”简直勾起了情怀。贾樟柯讲述个体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故事各有缺陷,拼在一起却能带来离愁别绪的会心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