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布列松电影中使用音乐场景最多的一次泛滥的光彩音画简直和一贯的木偶片是割裂的。。。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到最后5分钟才发现刚才一直把“Marthe”听成“merde”
本片由四个夜晚男女视角平衡的寻爱篇章巧妙组接而成,但经由布列松对于演员去戏剧化表现细微肢体动作的调教后,男女主在夜幕下每一场心理试探的对手戏都有了既受情感触动又不轻易全情投入的孤芳自赏意味。文本层面,完全可当做是男主一夜之间按耐不住的理想主义情结所引发的爱情小故事。它没有《扒手》那么具有细节编排意识,不及《死囚越狱》视听凝练的高度提纯,也不具备《钱》深触森严体制之恶的社会性表达。但就是这样一个极度适合侯麦去把玩的趣味小故事,却被布列松拍出了游走于诗意幻想与现实桎梏之间的两难之处。女孩最后重回那位绝情伴侣怀抱时所迈出的轻盈步伐,充满了飞蛾扑火时那令人难以察觉的流光溢彩。遵从内心感受而又难以令人认同,摒弃理性选择却又深知此举不易。私人最喜欢的布列松作品。
维斯康蒂同样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改编成电影版,维斯康蒂那个版本是精彩绝伦的场面调度和镜头移动,这个版本是木无表情的静态景观...我更倾慕维斯那个版本...关于故事是,他人的誓言都是不可信,因为他人也不知道自己在信往什么...
晚期最輕鬆自在的一部,至少沒有死人,最多都是失落又失戀,Bresson當然不會和你小情小趣,理想主義者幻滅才是他晚期命題,能不能稱為愛戀、激情,還是人都被無意識所控制而不知自。極簡風格完熟於《ProcèsdeJeanned'Arc》,但事實上彩色時期,在敘事他倒有改變,倒敘,插入,多線發展,未必成功,但也至少證明他並非呆板的風格主義者。承認看得有點不認真,笑點滿滿,男主角在草地硬直翻滚(真正的《翻滚吧!男孩》),錄下自己呼喚她的名字聲音來排解內心孤獨,還要在公共巴士上不停翻播(這才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不知是傻還是可愛,也是Bresson電影中最自戀的理想主義者。原來強如Bresson都無法用極簡風格來處理女主角最後重回舊男友懷抱中的突兀轉變。不打緊,他也為觀眾帶來最情色的女性裸體,看她照鏡,沉默,依在男主角旁的時刻,要戀愛了。
法国文艺男的炮灰之路
男主这身板和脸好几次让我以为是甜茶……月亮挺美的
他电影画面的问题就是:没有多什么,但少了什么……所以这不是或者说离完美适当的画面还间着一段绝对距离的一种电影画面布局法。他剑走偏锋地坚持了自己的偏执——但他由过而返地提出了多么好的根本问题……究竟要多多才是好;可以少少的惯性是否已势成骄纵……
非常难找的碟~在剧场看的胶片,可惜那时年纪小……
诶,三星半吧,感觉后期的布列松越来越体力不支了!
单纯到让人恐惧的青春
完全不同于维斯康蒂的版本,当然很难做比较,毕竟风格迥异,倒是布列松的音乐使用是可圈可点。
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短暂相恋又最后分开的四个夜晚,少见地看到布列松使用了闪回和章节体的叙事手法。布列松电影里一向沉默少言的主角们在本作里即使是对谈也显得木讷,更多是靠他擅长的动作描绘和肢体特写来表现人物的转变:拍女主赤身裸体在镜前顾影自怜以表现她爱情的萌芽,拍男主一遍又一遍听着录音表现他热烈的爱意,而结局在两个男人间来回奔跑的步伐则是心理抉择的具象化。男女主角都是百分百的浪漫主义者,都坚信爱情不会变质,甚至有些为爱情牺牲的殉道意味。白天戏和夜戏的处理也令人玩味,前者是毫无生机的机械运动,而到了后者则变得灵动而令人沉醉(男女主角对话一停就会有街头艺人的音乐表演和驶过桥下的船只接上),两个空间的时间密度也被处理得有所区别。影院里放的动作片戏中戏看起来也挺布列松的。
看的不认真,罪过。
布列松对白夜的改编不如罪与罚。在《扒手》里他至少延伸出了最后的一个场景。可以说是一种静谧的极端,与繁琐的陀相对抗。他做了一些让人觉得亲切的改变,比如说把复式楼改成了公寓,把阴森的奶奶改成了严厉的妈妈,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冗长的对话用影像语言表达出来。但我觉得首先白夜在他的情境中是不可能成立的,这些改编说白了都无关痛痒,最后留下来的只是破碎的场景,当他驱除了陀的繁琐,两人的结合也就失去了说服力。其实布列松完全可以在侯麦那里找到一个白夜的现代模式。让两个人相遇,让对话发生,这就足够了。可他太高傲了,他的静谧紧握着,不愿意放松。
夜晚因幻想者而生,有时还包括一个温软的女人。从幻想到追逐,从幻想到飞翔,从幻想到彼此温暖,然后轻轻坠落在地。陀翁的处女作沾染上一些法式的冷峻和文艺,却让我想起了一个拼命吹肥皂泡的小女孩,肥皂泡的破灭,她却有一种静静地隐忍的悲哀。
Bresson的摄影一眼就能认出,像无声片,默默的,全心全意的,轻微但精准地运动着,人物从远及近,或凝固不动。这部还多出了各种音乐和声音,但故事确实是小极了,有点大才小用。
布列松最有温度与色彩之作。1.一次对陀式[白夜]的现代法国版改编,新桥成为重要环境,尽管老布的极简冷峻风格依旧,但罕见地描摹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恋与情欲。2.布列松在这部影片中亦运用了最多种类的媒介:男主角为画家,画作偏向抽象与极简(恰似布列松本人);男主角对自言自语的录音及反复回放;夜晚航船中的流浪艺人弹奏的浪漫音乐;电影院中两人一起观看的枪战犯罪片——这部“影中影”的极简剪辑与间接性(局部)镜头亦与布列松的风格和主张十分契合。3.无转场地在闪回与当下间切换,老布对文学改编的兴趣和对旁白的运用一如既往。4.比及维斯康蒂版[白夜]的古典唯美,本片更为现代(甚或后现代了)和思辨,两片各有千秋。5.布列松借画家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私货(美学观):“比画中内容更重要的是画外的东西。”(9.0/10)
艺术家以宗教设计目的,借哲学架构方法。伯格曼懂木心,所以木心也懂伯格曼。遗憾的是,在宗教里自由泳的布列松是一个哲学门外汉——他已通过《穆谢特》曝露了这个身份。人与人的关系在这里是一种恋爱无能的状态,男女主人公都处于一种出不来或者进不去的困境当中。布列松认为这是现代人无法获得幸福的原罪,所以他才运用大量音乐来调和这种失语带来的沉闷。显然,导演不再满足于还原陀氏的这个故事了,他的目的是借《白夜》试图为黑暗中孤独奔走的梦想者找到一条有光指引的道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布列松最该做的就是彻底打破原有故事框架,让沉浸在恋爱氛围里的女主亲吻当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仍然让她拥抱过去。看得出来,布列松也想在哲学里洗个澡,可惜不得入门之法。而这也让《梦想者四夜》变成一个古典不古典现代不现代的四不像。亦如画家的画。
画质太糟糕,看的不认真,看过留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