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落泪。除却因主流宣传需要混入的奇怪红色,以及尚不成熟的纪录片语言(比如过多的模型特写、明显因为素材不足而重复使用的影视片段、偶显单薄的台本),绝大多数讲述都令人动容。“当场殉国”“血肉之躯”不知出现了多少次……骑自行车穿越火线亲自送信鼓舞士气的将军,恸哭悲鸣的将军,战死的将军,眼盲的、没有双臂的、操着天南海北口音的老兵。看着他们,想象着,不禁要问一句,我们真的理解什么是战争吗?看到四行仓库一役,壮士死撑四天四夜,最后撤入上海公租界形成“孤军营”,几经辗转,被软禁,成为战俘,成为苦役,被解救,回国,仅剩的36人最终只能在上海的码头卖苦力——这还是营长谢晋元的遗孀到处奔走的结果。有时候啊,人世间真是不可理解。
“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这些人走了一百天,就是为了把生命献给国家。”三年前,我看另一个片子知道了吴淞口的故事。今年年初,我曾独自到吴淞口,那天下雨,没什么人,我偶遇两位男生来看炮台,海浪一波一波拍击着岸堤,很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我没想到,后来因疫情回家,那竟是在上海去的最后一个心愿单。
“日本投降之日,你见浪花拍击船头,那就是我回来了!”——英烈不死,魂兮归来!
没有任何不敬,但是淞沪真的就是菜鸡互啄。国军只是个原始的封建军队,形象点说就是刚刚学会不再进行排队枪毙,作战时找掩体掩护的散兵战术。会战表面上看是军事指挥上的失利,实则是情报、外交、统筹…漏洞百出。八一三交火当天,蒋介石还在电报中“研讨”参战部队配备的十五生榴炮能否摧毁敌工事。纪录片也就是讲打的怎么惨,牺牲怎么壮烈。问题是,之所以这么惨就是因为国军真的真的真的菜啊。我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感动的不行。你买个原油宝倒赔钱了还自我感动?不能吧?!
“政略影响战略,战略影响战术,战术影响战斗。”
若有幸月底前往上海,必将去纪念馆一拜。
【“十日围攻”、“血火熔炉”、“背水再战”、“山河悲壮”四集】惨烈!有时根本没勇气看下去...【血火熔炉】姚子青:战至一兵一卒亦须固守,准备充分巷战,万一城垣被陷,亦当谐忘于城中。【山河悲壮】吴克仁、吴继光...老吴家的子孙好样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日本投降之日,你看浪花击打船头,那就是我回来了。真的是太惨烈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小津安二郎竟然参加过淞沪战役,还是在臭名昭著的毒气部队。
看过之后你知道谁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十年后等抗战胜利,你成为名将,来故地登船游江,波浪轻拍船头,你便知道那是我来看你了。”几度泪目
不是贪生怕死,实在是力量悬殊。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淞沪抗战纪念馆看的
千里奔袭浴血奋战只是为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
悲愤在心,几欲落泪,真实的淞沪会战比《八佰》壮阔许多。从屏幕转入现实一瞬恍惚,血肉之躯这样的词出现多次,心余力绌的绝望感如今、以后都不会再有了,这是他们以死冲前的教训。我总在读到前辈老人的时代传记时感慨——今天的生活,再难也强于过去;今天的灾难,再大都不应发怵。我们的土地与别人的土地就是不一样。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我辈懂得来之不易,更应奋勇如前辈。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桂军六个师的国军战士坐火车、转汽车,最后徒步到达上海,历经100多天,一天之内全部牺牲!!!悲壮!
一个上海人看完电影后才来想详细了解这段历史小学春游的几乎全部记忆都给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一方面淞沪会战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罗店,宝山,大场,四行可歌可泣;另一方面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最后的大溃败扼腕痛惜。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当年的国军战士如果看到今日的大国崛起,定当含笑九泉。
1937年9月,川军抵达镇江,准备投入淞沪战场。上火线前,部队提前发饷。第二天,团长看见士兵一手拿着胶鞋,一手提着卤肉,谈笑风生回来,就问他们,昨天才发的饷,为什么不等到上海再慢慢花呢?结果战士们回答,上海的情况,团长是知道的,我们抱定决定,吃好穿好,和敌人拼命。......“风萧萧兮江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真实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