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一点点变成了没钱,新钱如何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古今中外皆然,总有他们交锋的那一天。新钱带着生猛,老钱只能用艺术,品味,规矩来抵挡。他强调血统,那他儿子遇难的那一天,他的高贵就已经没有延续了。他不过是在把这个血脉让他渐渐的流尽。
一曲没落贵族的挽歌,雷伊的电影总是能让人沉浸其中,哪怕主人公是一位颓废、执拗、傲慢而虚荣的地主。炫耀欲、对物的执迷(不离身的精致水烟壶)和对音乐的上瘾侵蚀掉了罗伊的一生。以三场音乐会结构起全片:衰败初显、妻儿亡故、最后的享乐与疯狂。雷伊的运镜依然沉稳又极具力量,不少摇镜令人印象深刻,如对华美音乐会中宾客之姿的巡弋,以及风暴过后平原上的宁静景致。大量蕴含隐喻或象征的意象,恍若一枚枚宿命的凶兆,散溢在影片中:贯穿首尾的大吊灯(虽华美璀璨,却渐渐熄灭、摇摆悬压在头顶),被洪水淹没的荒原,为飞驰卡车扬尘所遮没的迟缓老象,妻子未及说出口的噩梦,转瞬即逝的烟花,黑云闪电,溺死在杯中的蟋蟀,爬在自己画像上的蜘蛛,罗伊最后的对镜自恋及陶醉于先祖【血】统,亦与骑马在搁浅废船边坠亡后的鲜血相呼应。(8.5/10)
雷伊将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讲的如此厚重,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那溺死的虫子、窗外的电闪雷鸣、一闪而逝的烟花、与地主命运相勾连的水晶灯无不体现着朴实的美感。新与旧的交替,没落的贵族之歌,当汽车卷起的灰尘将大象完全挡住,旧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酒空蛛去,灯灭人亡。
传统固执的地主阶级终究敌不过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时代狂澜。无所事事坐吃空山是等死,你以为你在守护自己的尊严,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如何察觉一位没落贵族的征兆?从仆人的面貌言语。如何明了家族的衰败?从亲人的陆续离去。
TheMusicRoom1958BluRayCriterionCollection1080pAC3x264-CHD
雷伊访谈摘译。问:一篇有关黑泽明的文章中你提到艺术的东方特质。黑泽明属于你定义的东方艺术吗?答:他不算纯粹的东方艺术家。他有一半是西方的。问:你呢?答:我也不是。所以才能比没太受西方影响的人更易被西方观众接受。小津沟口要东方的多。问:泰戈尔呢?答:不知道。他太特殊,很难归类。(雷伊素描黑泽明: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01898494/)
贵族没落、时代更替的故事,不仅有雍容华贵的维斯康蒂,也有善用花鸟虫鱼和静物表现内心涌动的雷伊啊。这个角色必然不讨喜,他的固执、对家人的冷漠以及面对变化的排斥态度都是如此,但这就是被时代抛弃的人最鲜活的样子。很悲伤的故事。看到很多短评说这儿的印度音乐一言难尽,我觉得很好听啊!
和阿普三部曲同期完成的音乐剧,意涵上一以贯之:现代化进程中印度传统的「失落」。这部偏重于表现没落婆罗门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冲突。情感表现上步步为营张力十足。三场半具浓厚民族风味的音乐会和传统乐器展示,美妙绝伦;杯中吊灯倒影一镜,堪与《大地之歌》的叠盘「静物画」媲美,非常震撼视觉。
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着无奈
新与旧,不过印度音乐始终是我的死穴
最后突然切换成英语,悲情至极。
贵族的没落,不是因为被进步阶级推翻,而是因为沉湎与自恋。
大神级别,跪了,看服了……像雷伊这种天才型的只不过是印度人在印度拍了印度故事,但电影却是世界的,阿巴斯也一样,阿巴斯完全不代表伊朗电影,雷伊不是了解印度电影的窗口,阿巴斯也不是浓缩了伊朗电影的精华,他们就是电影之子。
白驹过隙,人尽灯枯。雷伊以小见大,象征手法诠释阶级命运。逝者悲情,注定是一场场屡遭淘汰的歌舞。
gorgeous!luminous!sitar琴声实在太迷噪了
看过这导演的大河之歌很好看。。。。然后看这个。。。你妈从头到底都看不进去完全浪费时间镜头慢的要死全片还没故事。。。就你妈讲一个傻逼作死
地主贵族阶级的没落,虽然保有精神和传统上的高贵与优雅,但是在新时代的冲击下,仅仅靠天吃饭的权贵一族终于抗不过工业革命的潮流。然则一种颓唐的感觉从头就昭示了结局。我本来非常怵印度电影的歌舞,但是其中几段古典的印度歌舞看得我意犹未尽啊,韵味十足身心泰然~
补标。记忆中第一次被雷伊的水平震惊到。(CineLumiere)
我喜欢这里面歌舞段落的长度,我觉得很合适。但在主人公的塑造太过用力,反过来暴发户的形象不够饱满,
想起了比利怀德《日落大道》中的女主角。没落贵族的尊严和虚荣,孤注一掷的勇气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