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与斯特林堡的舞台交会。
神仙降临凡间,体察人间苦难,而最苦最难的,无疑是婚姻——典型的伯格曼式观点。生命的历程犹如做梦一般,人类恒久的渴求将被上帝聆听。
3.5诗是清醒时候的梦,比黑泽明拍的《梦》真挚的多。思想“正常”的人选择性无视真理,神的使者被误解和排挤。汝之上帝的神谕,彼之恶魔的低语。
戏剧造梦,似幻实真;梦幻很美,现实很丑。
7。伯格曼拍的第一本斯特林堡,也比之前的tv片质量好些
Theseaissaltbecausesailorscrysomuch.
也可能是梦的诗
斯特林堡这个剧是挺无逻辑的。不是简单的剧场录像,剪辑更电影化。
妈呀,这是伯格曼导的,我说脸特写咋这么熟悉
责任/义务由“到光明中寻找自由”变成了”重复、反复、再次体验“
同类作品比《魔笛》好太多。这个文本真的非常适合伯格曼。
旁观者的身份Agnes逐渐眼中有了人之神采见过真的爱欲求苦天堂里没有幸福最后摘下面具烧毁贪婪火焰里远去抛开childofman从而展现了斯特林堡开篇所言的“分裂、加倍、繁殖、蒸发、浓缩、溶解和合并”这梦的展现手法以及对戏剧舞台的搬演形式我觉得比LaurenceOlivier好诶
伯格曼之后的作品都是从斯特林堡这部戏剧出发的吧……
伯格曼改编斯特林堡的剧本,舞台剧风格,结合原著剧本看更容易理解。讲的是英格丽·图林演的神仙因陀罗的女儿来到人间体验人间疾苦,发现真的各种苦逼,自己都受不了...
太叨
斯特林堡编剧的文学色彩浓厚的戏剧,探讨伦理、宗教、形而上学
每年每日此门前,人面鲜花与女神。鲜花不知何时败,人面终究扭曲深。天堂隔地狱,梦境成景深。伯格曼与斯特林堡,电影与戏剧,时间和空间都没有意义,尘归尘,土归土,上帝已死,一切归于火焰。
6.5/10
唉,是英格丽图林,跟我想象中的女主不太一样,但也只能是英格丽图林。
8.5神女儿的探访确实陨落不可归还,本剧以飘逸自如的梦的笔法建立象征世界,痛陈现代生活和婚姻制度的弊端,以无法逃避的生之痛苦和虚无目的的宿命意义和人人受伤困于生命欲望的普遍性升华话语至更高的哲学层面,对逻辑、情感、感觉乃至时空的存在加以怀疑,陷入无止境虚无荒诞的困窘。形态主要是戏剧经过精密的场面调度设计,但影视特技和电影手法成为点睛之笔,如无声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