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埋没的意识流佳作,雅克·贝汉扮演一个为童年阴影与过往创伤记忆所困扰的男人,获到威尼斯影帝。故事并不复杂难懂,但表现方式非常吸引人,摄影(大量长焦镜头,朦胧而暧昧,俯拍、大仰角、倾斜等特殊机位)、剪辑(乱序多时空,疾速闪回,跳切)、配乐(莫里康内原来也能作惊悚压抑风格的曲子,令人窒息)都让人有足够沉浸感。本片也是个精神分析范本。比如片中将丈夫投射到次子身上的母亲便是精神分析视域里“恶魔母亲”的变体,意图占有、惩罚和阉割儿子,由此也造成了男主的性压抑与缭乱的性幻想(总会被打断)。他对哥哥的嫉妒、不甘和在哥哥意外身亡后所感到的罪疚感也是很典型的心理。(8.5/10)
9.4;虚焦营造出的凄绝压抑,在现实中梦游的孤独灵魂
呀小可爱还蛮有上进心的不满足以单单靠可爱吃饭要挑战一下神经病独角戏,我觉得挑战ok的不过假如能刮干净脸这90分钟会看得更有收获一些...和《Persona》之类相比内容空洞了些男主得病经历挺简单的较难上升到人性高度,全靠无所不用其极的音像刺激,不过我就还挺吃60年代这套奇巧淫技的。莫里康内给出了一个恐怖片式的配乐。
奇妙的观影体验,让我身陷其中。
这部电影这种电影要是湮没在电影史里那真是太可惜了,用视听的极端形式感来推动剧情推动情感发展的电影真没几部,冲击力够足,从头到尾的持续美感输出,又不是那种实验电影看一会就腻,开场造出某种魔力一直牵着往后走,看完回想一下剧情又没讲啥大事奇事过山车的事,就是点逼事,神。
左岸男女左岸戏,半缘长镜半缘梦
要不是这两天大家在纪念雅克·贝汉就错过这颗遗珠了。工整的意识流,童年阴影表现得清晰自然,气氛控制到位且不过分。似乎所有意识流都真的有流动感
看到「雅克·贝汉」逝世的新闻,得知他曾凭借此片荣获威尼斯影帝……在观看《海洋王国》作纪念之后,又再接再厉看了《半个男人》:“不要将你的伤口藏起来不让自己和别人看见,那样它们会腐烂,而后死亡就会来临,将伤口曝露在阳光下则定会康复。”→“起初这场可怖的情感风暴给予了激烈的冲突与暴行,如今从山顶望去,山谷之中的暴风雨仍旧存在。这场暴风雨并没有因此而不真实,但你只可感知而不再困于其中。”P.S.:发现在豆瓣电影标记看过的条目又少了一个。-15329
童年阴影,家庭之殇,母亲、哥哥、暗恋的女孩,如梦魇纠缠成年后的男主。说起来并不难懂,看起来费思量。罗伯格里耶式的影像,杜拉斯碎碎念式文白,年轻的雅克贝汉夺金狮男演员,水灵的意大利姑娘赏心悦目,EnnioMorricone带来一点不意式的配乐,西西里的导演拍出了法国味十足的电影。
关上灯,黑暗中,听着主角梦呓般的喃喃自语,身体跟着主角在黑的暗影中转来转去,眼跟着明亮亮的美好姑娘跑来跑去,要靠近时近不了,该抓住时抓不住,她总是出现在眼边灿烂地笑,只是伸手想抱紧时总是空......这是一场奇怪的梦境旅行,我快睡了。剧终,开灯,我醒了。猛然从树林抽离中出来。神奇的电影。
精神的碎片和呓语,母性强权的压制下,幻想成为现实的唯一出口,梦起于此,又断于此。
零散的记忆碎片永远无法拼凑出完整的灵魂俯瞰视角更显主体的隔绝/JacquesPerrin原来是巨蟹座怪不得我看着亲切
3.5审美疲劳
大量长焦镜头运用;摄影构图;节奏变化
充满诗性美的意识流电影,大量长焦镜头与幽玄的配乐直透灵魂,幻妙的摄影剪辑仿若随心生成实现心理的外现。25岁的雅克诠释了他少见的沉郁孤离,摘得水城影帝。过往的碎片是窒息之苦,现实却已消逝为荒芜,我要再次经历这些痛苦,然后才能重生。他的成长从未完整,且是永远无法实现填补的,不完整的人
1、雅克贝汉获封威尼斯影帝之作。1966年。莫里康内配乐。2、看着看着又睡着了。最近看片,每看必睡。我其实不是看片,纯粹就是播放器播放
8.1弗洛伊德的研究范本
哒哒的打字声,失焦的纸张一点点右移,挡住主角的脸;喀,换行,画面切到水波中情人的脸庞;喀,画面切回来,失焦的纸张继续右移,主角的脸从左侧出现;喀,又切到情人水波中的情人……在焦内和焦外来回摇荡的秋千,印象好深……夸张的机位和毫不吝啬的失焦,看得好舒服!不过后面回忆一段有点乏力。听不出是莫里康内的配乐,没认出雅克·贝汉。
我看的版本只有88min;心理学的影像艺术展示。观看的desata第一部黑白影像,开始有点小失落,我还是更喜欢彩色世界的,可是看到后来越来越感觉黑与白明与暗更适合心理展示。
不是我的菜,意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