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外乎透过一个被诬陷的女人三十年来重新融入社会的遭遇,剖析菲律宾近代史。从社会外围向个人包围,有一场戏充分展示了贵族与神职人员的长期勾结,对贵族滥用权力和政府的蔑视给予抨击。但是黑白摄影、长镜头、固定机位以及拖沓无比的节奏,实在很难让人入戏。
在电影院如坐针毡地看了四个小时毫无配乐刻意拖沓冗长的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结束才发现这种感受的奇妙
如果你体会这种无助的残念,你不会觉得4小时是冗长
人类花三四个小时看蚂蚁,饱食终日的,劳碌一生的,命中注定?宏伟的蚁巢,秩序与战争,艺术文明?有时候发慈悲帮忙搬一粒粮食,有时候显神迹摁死几只大蚂蚁。上帝花三四个小时看人类,有时帮忙有时摁死,有时候提来一壶洪水。花三四个小时看这部电影,有一种被看的感觉
I'mTheManWhoLeft.
比《悲伤秘密》bearable。不少外国记者跟我表示,他们头一次看拉夫·迪亚兹,认为本片长得好长得妙,长得有理,还可以更长。(趴下
毫无突破,类型元素和时政乱象同作为噱头的边缘社会生态被简单粗暴的捆绑在一起,过往的“历史潜行”几乎不见了踪影,看来拉夫达兹真的打算在片长上把自己耗尽了。
漫长的等待、治愈、寻找…故事本身一直在推进的,拉夫·迪亚兹创造的(同时也是别的导演一定要规避的)是超级难耐的心理时间。唯一的手持镜头和唯一的失焦出现在尼德兰杀人之后,主角惊慌了,模糊了,而这也是全片最接近人物的时刻。结尾地上隐约出现一个“∞”,表明时间还会一如既往缓慢地走下去。
看完连写短评的力气都没了。(这片越想分越高)
2017HKIFF之七:影片结束后,我和其他观众一同匆匆走过大会堂旁的地下通道,两旁躺满了休息的菲佣,她们的欢笑和悲伤我们都视而不见
心地善良的人苦守劳役三十载,贫病交加的人躲在窝棚里,连窝棚也要被拆毁,举国绑架盛行,动乱不止,患癫痫的伪娘想着死,卖鸭蛋的驼背求着生,拾荒的丑女无处可去,看着这一切的善人无力救赎。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全黑白畫面,長鏡頭比比皆是。除兩個手持鏡頭外全部是固定鏡頭攝影。真心覺得片長可以縮減一半。但也確實有不少長鏡頭獨有韻味。故事太弱了,撐不起四小時。相比一心復仇的女主,反倒是瘋瘋癲癲的教堂女、賣毛蛋的小販和同性戀變裝歌女等配角更加生動。三星半
又臭又长
这部电影神了,将近四个小时,不用暂停,期间我烧菜做饭、边吃边看、刷锅洗碗、上卫生间、洗澡、洗衣服、打了几个电话、刷微信,居然对剧情的理解毫无障碍。。。。。。
竟然是如此直白浅陋、概念化的故事,拍成俩小时说不准是个佳作...
哈?搞了半天仇是别人给报的?影像和叙事还是可以,1.5倍速可缓解时长焦躁感。
女主复仇行动的持续延宕和飘移在影像的广延性上打开了另一维度,一个没有预示和先定的潜在性,使影像不是循着观者的视线进入观者眼中,而是和观者一起生成。影像与观者恒常的主客二元格局演变为主客体间随机地交替和缠绕,与其说观看影像,还不如讲观者被邀约而置身时间(绵延)之中与影像共生。
第一次终于排上时间看了拉夫,这四小时倒是不累~
长镜头、固定机位加上黑白摄影,很容易就能明白导演的意图。但还是疑问影片真的需要拍这么长吗...
5.5不认为Diaz拒绝共情,反而相反:通过稳定的戏剧张力积累观众的体恤,再暗示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乃至体恤本身的微不足道。女主角看见远处有事件发生,会留在近景挣扎一会,再跑远参与到事件中(前男友被杀的戏虚焦+走近,恰好颠倒);而观众则停留在上一步。他的体系真是易分辨的简单,拍环境但更像是在拍一个“底板”,因为注意点是集中且稳定的,通常简化到运动的物体上,封闭地观看。如果剪辑是一种狡猾,那通过观看的封闭积累怜悯又何尝不是一种“偷懒”呢